“追寻先辈足迹 赓续中美友好”座谈会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行

10月15日,史迪威将军后代、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访问团重庆行“追寻先辈足迹 赓续中美友好”座谈会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行。访问团来宾与历史研究专家学者近20人围绕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历史背景、开展的主要活动、在中美关系史中的意义及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启示等主题进行交流。市政府外办二级巡视员马勇主持座谈会。

美军观察组成员多姆克的女儿葆拉·斯特林:
我的父亲在中国,特别是在延安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回到美国后,继续投身于军事外交工作,而我们全家也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正是他教会了我们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在我和兄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始终伴随左右。我们曾经问过他很多关于战争的问题,但他给我们讲得最多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如何倾听、理解、求同存异以及沟通。希望自己能与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建立友谊。

史迪威将军的外曾孙大卫·邦斯
我的外祖母曾给我们讲过许多在中国的故事,在她去世后,中国的朋友还特地来到美国缅怀她。回顾历史,中美之间的合作让我们看到,如果两国在那样艰难的战争年代能够友好合作,那么今天我们也完全可以携手应对当下的诸多挑战。史迪威家族成员多次来到中国,史迪威的宝贵遗产对我们的家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激励着我们广泛结交朋友。这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启示我们,应当更多地交流,常来常往,巩固彼此的友谊。

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西玲:
战争时期,美军观察组和中共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和平时期,观察组成员以及他们的著作成为中美跨文化交流的又一个桥梁。2024年,是观察组访问延安80周年,史迪威将军后代、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来到中国,追寻先辈足迹,重温那段历史,是对昔日中美友谊的致敬。

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瑾: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美军延安观察组的历史,更加缅怀以史迪威将军为代表的美国友人。美军观察组到访延安,史迪威将军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了以史迪威将军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有识之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格局下,勇于开拓新局面,跨越不同意识形态,率先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与沟通的勇气。

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唐伯友:
80年前,美军观察组就是从这里——战时首都重庆出发赴延安,开启了长达620余天的延安工作和生活。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观察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并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80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重庆史迪威博物馆,纪念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80周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丁英顺:
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设想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方面提出来的,是在重庆的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提出并持续推动的。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史迪威将军以“考察共产党对战争所能作出的贡献”为名,派出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全称为“美国陆军中缅印战区司令部观察组”的美国官方代表团分两批到达延安。1944年8月18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外事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这次外国记者和美军人员来边区访问和考察,是对新民主中国有初步认识后的实际接触的开始。提出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此外,美国卡尔顿学院教师刘湘蕙、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吴捷、美国友人曼尼·杜梅也分别发言。
刘湘蕙讲述了她在卡尔顿学院整理档案时发现多姆克先生的照片,并与多姆克女儿取得联系,由此促成美军观察组后代来访的背后故事,期待能利用自身资源,为美军观察组的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
吴捷表示,美国朋友遵循前人来华的足迹,重走从重庆到延安之路,传承对华友好交流的事业,增强中美民间关系的纽带,为两国加强交流、增进理解书写了新的篇章。史迪威研究中心发挥独有资源优势,为涵养中美民间友好人脉持续作出贡献,期待在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上有更多合作。
曼尼·杜梅表达了对于持续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期望,并希望与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开展合作,为中美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马勇在总结时指出,本次座谈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促进大家更加珍惜中美在二战时期缔结的深厚友谊;进一步凝聚了加强中美人文交流、传承中美友谊的共识,期待大家在为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中作出新贡献。
座谈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